波音公司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二十年航空业将成为全球性高速增长的行业,航空租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而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租赁市场。
“中国民用飞机大会”上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波音和空客飞机1340架,近45%约600多架采用经营租赁方式,但其中只有40多架是由中国的租赁公司经营的。近四年来,中国租赁公司在该领域迅速崛起,奔向抢食蛋糕的路上,可预见,未来这一市场将上演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
欧美危机,市场东移
近一个月,中国在航空租赁领域动作频频。
2011年12月15日,注册在天津东疆保税区的“燕山航空租赁产业基金”宣布获得国家发改委股权投资基金备案。据了解,作为国内首只航空租赁产业基金,该产业基金的首期资金已经到位并开始运作,将主要以航空租赁业和航空上下游产业链为重点投资方向。
2011年12月8日,中国飞机租赁有限公司与中国商飞在香港签署了20架C919大型客机订购协议。自2011年10月以来,工银租赁和交银金融租赁已分别与中国商飞签署了45架和30架C919大型客机启动订单协议 。
2011年12月初,渤海租赁(000415,股吧)宣布24.3亿元收购海航香港100%的股权,借此杀入飞机租赁市场。此前,渤海租赁凭借收购ST汇通的控制权,成为A股市场唯一上市的融资租赁公司。
2011年12月10日,在金融危机中饱受创伤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宣布出售旗下飞机租赁业务,由于在金融危机中RBS接受了政府的经济援助,该行计划逐渐售出非核心业务,国开行将参与并购该公司,如果成功,将大大增强该行旗下国银租赁在航空领域的实力。
中银航空租赁副董事长王谊在2011年底亚洲制造业协会年会上发言认为,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市场格局的发展方向,东移的速度加快,中资系的租赁公司排名大幅提升,中国租赁公司将在飞机租赁业务上迎来发展的好时期。
2006年,连前十名都进不了的中银航空租赁(当时应为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如今是全球排名第五的飞机租赁公司,在亚洲市场排名第一。根据波音公司的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的未来近20年内,中国将需要引进5000架新飞机,价值6000亿美元。其中,以租赁方式获得的飞机将占总数的45%,即2700亿美元的新增市场。
反观传统的欧美市场,受累于欧债危机,航空业流动性不足、市场更趋向于避险。
银行体系的危机直接作用于航空业。业内人士分析,欧债危机越演越烈,导致欧洲银行整体信誉下降,体系内美元流动性不足,迫切需要资金以满足资本金率的监管要求。由于欧洲银行尤其是法资银行是支持航空业最主要的银行,负面影响使得欧洲银行大幅度减少对航空业的贷款。
因为担心出现下一个雷曼,欧洲银行债务市场被关闭,就像2008年美国关闭了航空债务市场一样,采取了同样的手段,直到现在,美国航空债务市场都没有再恢复。
资本市场上,2011年一季度以来,欧美航空市场股票发行市场也已经疲弱,尤其好几家IPO在市场上停止发放,或者是缩减规模、减少发行量,这都是由于美国主权评级下调和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整个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银行更加保守,资金流动性不但没有像年初预期那样放松,实际上还在继续紧缩,包括债券和IPO融资都受到影响。
国内配套设施先天不足
缺钱是欧美航空市场被看弱的最大原因。
航空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因为单价高,企业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用以购买飞机——原本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地区,由于金融市场发达、融资渠道多样,可以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在降低融资成本和规避财务和外汇风险方面,这些国家也有成熟的经验。相比而言,中国市场流动性充足但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航空租赁业的发展。
对于国内的租赁企业而言,银行是主要的融资渠道:目前的融资成本太高,无法体现租赁的优势,也限制了租赁公司利用国内资金运作飞机租赁的业务;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租赁公司归属不同的监管机构(银监会和商务部),股东背景也不尽相同,使得资金实力相差悬殊。如银行系租赁公司可以采用同业拆借的方式融资,其他租赁公司则大多依靠贷款。
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总行租赁融资处处长彭爽证实了这一点,“对银行系租赁公司,我们主要采用同业拆借的方式,外商系和其他租赁公司主要采取银行信贷的方式融资,因为贷款要受制于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实际上贷款要高于同业拆借的成本。” 据彭爽介绍,工行2010年4月推出租赁融资专业产品线,主要目的是为从事租赁业务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已经开展合作的有约60家租赁公司,截止目前累计发放贷款400亿元。
货币政策一旦发生变化,企业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今年央行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融资成本应声而涨,甚至吞噬掉部分公司的全部利润。由于飞机租赁主要以美元结算,国内美元流动性紧张,而且融资成本高,境外资金明显比境内资金便宜,因此,民生租赁公司希望可以到境外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