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我国融资租赁历史沿革及发展机遇

2012年06月05日

       所谓船舶融资租赁,即金融租赁公司按照船舶所有人要求购买资产,然后回租给船舶所有人使用,并以分期偿还该资产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购置成本为基础,向船舶所有人收取租金。租赁期满后,船舶所有人可以选择退租、续租或者以双方商定的价格买下该实物资产。如果在合同期内还清租金,船舶所有人也可拥有该设备的所有权,当然这取决于与租赁公司签订的合约。


       通过金融租赁,船舶所有人可用卖船所得的资金购买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船舶,可以边生产、边还租,又可扩充船队规模,跟上航运市场发展需要。对于资金缺乏的船舶所有人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加速投资、扩大生产的好办法;对于闲置船舶或成本过高的船舶所有人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促进船舶营运、拓展市场的好手段;对售后还租的船舶所有人来说,分期偿付的还款方式有助于船舶所有人避免资金波动风险。

 

1 融资租赁历史沿革


       自1981年我国成立中日合资的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融资租赁公司有182家,同比增加65家。融资租赁合同额从“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仅80亿元增长到“十一五”结束之年的亿元,2010年已达到亿元,同比增长89%。在册的融资租赁公司中,有金融租赁公司17家,租赁合同额达亿元,同比增长106%。17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包括10家银行、4家资产管理公司和3家国有大企业。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已有内资融资租赁公司53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210~220家,2011年又新增70~80家。


       由于内资试点融资租赁的审批难度较大,促成中资返程投资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迅速发展,约占市场2/3份额。

 

2 我国融资租赁的特点


     (1)审批单位不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由商务部、国税总局审批,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由省级商务部门审批,金融租赁公司则由银监会审批。目前,我国已有融资租赁公司约290家,但规模都不大。以外资融资租赁公司为例,资产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寥寥无几,发展较好的公司资产规模都在20亿~30亿元之间。我国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融资租赁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不足3%,而发达国家达到20%,美国达到30%。我国内资融资租赁又可分为制造业的厂商系租赁公司、专业第三方租赁公司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2)我国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主要依托股东的品牌和系统资源,实施规模经营和金融市场资本运作,其中金融租赁公司的市场份额上升很快,已占据半壁江山,并仍有扩大之趋势,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大型银行和中石油等大型企业都已获准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截至2010年底,国内金融租赁业拥有资产亿元,营业收入159亿元,净利润36亿元,从业人员近人,人均创利276.92万元。


     (3)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设备投资的各个领域,除飞机、船舶、工程机械等传统租赁领域外,还深入到能源电力、轨道交通、信息通信、农业机械、特种车辆等多个领域。可以说,只要有大型设备需求的地方,就有金融租赁业务。


     (4)由于各家金融租赁公司的杠杆效应不一样,其投资回报率也不尽相同。业内人士指出,融资租赁公司的一般年利润为15%~40%。


       过去6年,我国融资租赁业务规模由2005年的323亿元增至2010年的亿元,增长约13倍。这种增长态势还将继续,2011年我国融资租赁业务规模达到亿~亿元。

3 船舶融资租赁概况


       金融危机前,已有数百年船舶融资历史的挪威、德国、荷兰和希腊等国的金融机构垄断了国际船舶融资市场。然而,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一枝独秀,2010年我国造船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等三大指标均跃居世界第一,这无疑给中资银行进军船舶融资领域提供了契机。因此,在外资银行面临流动资金匮乏甚至倒闭且船舶融资业务踌躇不前之时,中资银行抓住机遇扩大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由1%提升至10%。


       2011年1月中旬,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所称项目公司,就是指金融租赁公司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在境内保税地区内为从事融资租赁业务而专门设立的租赁项目子公司。随着政策“坚冰”的破裂,国内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迈出了参与国际船舶融资竞争的第一步。


       经中国银监会批准,2011年3月21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签署融资总额高达9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在未来5年对中海集团在境内外船舶购置、码头修造、船舶基地和物流基地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给予融资安排,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也预示着,船舶融资市场资本格局将被改变。


       在中资金融机构的推动下,我国在国际船舶融资市场上的业务水涨船高。2011年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中资银行组成的银团与包括Angelicousis,Diana航运和George Economou在内的希腊船舶所有人签署了总融资额约50亿美元的造船融资协议。与此同时,由中国进出口银行牵头组成的中国银团首次向巴西淡水河谷发放贷款12.3亿美元,用于建造12艘40万载重吨的矿砂船,交通银行则牵头组织向中海集团发放2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2012年,中资银行在船舶融资领域依然活跃,1月份,中国银行宣布向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涉足船舶融资业务的民营金融机构——远东宏信,将于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2011年前9个月的净利润达到万美元,同比增长65%,良好的业绩使其受到诸多投资者的青睐。


       从2011年开始,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数家银行开始积极开拓船舶融资业务。目前,中资银行的船舶融资总额,大约相当于全球船舶融资十大银团的第五位。


       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17家金融租赁公司的资产总额达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3.45亿元和净利润13.2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6%和10.07%。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在船舶方面的投资额达到337.07亿元。

 

4 船舶融资新格局显现


       以往我国的船舶融资方式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前,船舶企业所需资金以政府拨款为主,融资渠道不畅通,制约了船舶企业的壮大和发展;改革开放后,船舶融资仅通过银行抵押贷款的方式来进行;而目前,特别是2009年以来,我国船舶融资方式已呈现多样化状态。


       金融危机中,由于外资银行流动资金紧张,无法满足船舶融资市场的巨大需求,一些欧洲的外资银行纷纷撤资,船舶融资中心开始向亚洲转移。2009年初,全球银团贷款的榜单上有多家亚洲银行进入前10名,而欧洲银行所占份额迅速缩小。


       金融危机期间,由于中资银行提供买方信贷,促进国内船厂承接了不少新船订单。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在全球船舶融资市场中迅速崛起,很多欧美船舶所有人争相与中资银行接洽贷款事宜。如今,中资银行已向欧美船舶所有人发放贷款数十亿美元,当然,这与我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造船业振兴,以及实力雄厚的中资银行有意进入船舶融资这个长期被西方银行所占据的领域密不可分。因此,从另一角度也可看出,金融危机为中资银行开辟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了契机。


       尽管当前中资银行已经步入船舶融资业务领域,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船舶融资业务在国外金融领域是一项相对成熟的业务,但是在我国,除了中国进出口银行较早开展此项业务外,其他银行都涉足不深。


       面对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进入融资租赁行业以来的市场格局,应该说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还在求规模、谋生存、占市场的初级阶段奋斗,但这种快速扩张之路应该不会持续太久。专业化的细分市场的纵向挖掘、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实物资产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建设,将是未来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依托。


       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表示,目前在融资租赁行业内,银行系租赁公司与其他性质的融资租赁公司并没有构成明显的市场竞争,各企业之间在重点细分行业、目标客户群以及运作机制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使银行系租赁公司与融资租赁同业之间多了合作的空间。事实上,其他融资租赁公司(如厂商系租赁公司)均可借助银行系租赁公司雄厚的资金优势,合作开展联合租赁、转租赁等业务,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同业合作局面。由此可见,作为崛起的第三方势力,融资租赁已打破原有格局,逐渐成为船舶融资的主流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金融租赁成立3年以来,在航运、航空等租赁领域进行多方面探索,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公务机租赁公司和国内最大的船舶租赁公司。民生金融租赁在航运租赁领域已积累一定的业务经验,在巴拿马型散货船、长江型浅吃水散货船、海洋油田服务、沿海和内河疏浚等领域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支持有市场能力的客户在危机中发展壮大,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多方合作共赢。截至2011年9月底,民生金融租赁已有合约船舶124艘,总运力超过430万载重吨。民生金融租赁以自身在船舶融资领域的业务实践证明,金融租赁是航运业均衡、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支持力量。


       此外,金融租赁公司由于兼具投资者身份,比其他融资机构更关注船舶资产未来的价值,更愿意与航运企业共同推动船舶技术进步。


      (作者系中远集团原副总裁,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仲裁员专家组成员,上海科协咨询中心专家)